【媒体聚焦】(农视网)这个花椒有实“粒”
作者:文字:贺滢璐 王丽寒 田欣 图片:羊雪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14 阅读量:

1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和盛安邦助农团队来到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开展汉源花椒市场调研。此次调研围绕汉源花椒采摘价和市场价、人工成本、花椒地平整度以及产量等关键问题展开,旨在获取一手信息和精准数据,为学院有关研究花椒采摘机器的科研工作提供详细依据,助力解决花椒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椒林深处的生存之战

凛冽寒风中,海拔1200米的花椒林里,产业困境在尖刺间显露真容。椒农李德富(化名)望着花椒:"每斤4块5的采摘费,年轻人宁愿进城送外卖。"他呼出的白雾裹着无奈。人工采摘成本5块一斤,收购价7块。调研数据显示,人工采摘成本超过50%,成本倒挂现象让每亩收益压缩至2000/亩。

令人痛心的是,市场的暗流正在吞噬椒农的血汗——某电商平台抽样显示,标称"汉源花椒"的产品中竟有大量掺杂外地劣质椒。这些每斤成本不足4元的仿冒品,以低价冲击市场,导致正宗汉源花椒出现"优质难优价"的怪圈。

更令人担忧的是土地沉默的呐喊:多年生花椒独占梯田,三至四年的休养期,不仅让土壤养分减少,花椒采摘也陷入休眠期。没有收入来源,许多农民只好砍掉花椒改种其他果树。

山地困局的破题之路

面对70%陡坡率的种植区,科技与地形的角力正在上演。当队员指着不足1米的狭窄梯田感慨"大型机械根本转不开身"时,老李的回应直击痛点:"小型设备也要好几万,我们哪用得起?"

希望的曙光总在困境中萌芽。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同心村示范基地已完成坡改梯工程。拓宽的作业面、配套的灌溉系统,让机械的力量在土地上大展身手。而其他地方"花椒+魔芋"的套种试验田更带来双重惊喜——魔芋固氮作用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5%,每亩增收超3000元。这些实践印证着团队的建议:科技创新与政策扶持的双轮驱动,才是破局关键。

调研总结:破局与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汉源花椒产业面临三大挑战: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山地机械化推广困难、以及品牌仿冒导致的恶性竞争。但同心村的坡改梯工程和其他地区套种试验表明,通过政府引导的技术改造与种植模式创新,产业升级存在切实可行的路径。

建议未来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研发适合山地的小型农机具,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防伪溯源体系,推动"花椒+"复合种植模式标准化推广。只有将技术创新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让椒农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千年椒香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机。

“这个花椒有实‘粒’”,不仅是对汉源花椒品质的赞美,更是对这一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汉源花椒产业有望突破当前困境,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