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匠心赓红,助农兴乡”实践团奔赴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以红色探访、非遗传承、民生调研、直播助农为主线,展开了为期十日的实践走访。实践团队秉持“实干诠释担当,青春赋能苗乡”的宗旨,扎根乡土实践,勇担时代责任。
探寻红色根脉 品味茶香里的振兴路
为深入传承红色精神,凝聚砥砺奋进力量,7月8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匠心赓红,助农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红色调研小组前往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建新村进行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调研学习,并对当地研究红色文化的知名教师任兴才以及建新村党支部书记嬴前进行了采访。
团队首先在任兴才带领下参观马嘶苗族乡建新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坚守,完成了学校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也正因如此,建新村格外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
图1为社会实践队员与任兴才在马嘶苗族乡建新九年一贯制学校前的合照
随后,任兴才向实践团队讲解了红色遗迹背后的故事:鹦鹉山岩洞(今称作红军岩),红军部队副连长戴荣生离队疗伤的地方;红军步道,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部队四渡赤水所行军的道路;“红军扁担”,一段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图2为任兴才为社会实践团队介绍红军步道
团队在任兴才与妇女主任潘刚敏的带领下参观建新茶传习所,了解了建新绿茶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等。团队成员陈柔伊感叹道:“每片茶叶都带着苗乡灵气与匠心,不愧是苗乡的‘致富叶’‘幸福叶’!”
图3为社会实践成员和任兴才和潘刚敏在建新茶传习所前合照
最后,团队向建新村村支书嬴前和随行向导老师任兴才展开专题采访。一连串针对性问题,既紧扣红色文化的理论深度与历史脉络,又锚定其与乡村发展的现实联结,为实践团队探究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提供了清晰方向。

图4为实践成员对嬴前书记的采访
此次建新村之行让实践小组既触摸到红色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茶香中的振兴活力,更理解了红色精神与乡村发展的紧密联结,为实践团队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故事传播写下生动注脚。
踏访寻常巷陌 细品民心间的鱼水情
为全景式勾勒乡村发展肌理,精准捕捉乡村振兴中的民生需求与潜力空间,7月8日,“匠心庚红,助农兴乡”实践团队入户走访组以苗乡赶集为契机,与同心村养马嘶社区村民、商户、基层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既倾听田间地头的“家常话”,也记录医疗站点的“民生事”,用脚步丈量乡村真实模样。
走访中,村民们的生活图景各异。据悉,同心村的许多年轻村民因种种原因被迫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住茶园二村的王大爷今年六十岁,长期以玉米种植为生。家中年轻一代因收入低、发展机会少,最终选择外出务工。这些生活百态,尽显同心村村民对产业增收、生活提质的热切期盼。

图5为入户走访小组采访了茶园二村村民
调研小组还拜访了马嘶苗族乡卫生院陈院长并进行了近两小时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陈院长详细介绍了卫生院的运行情况:乡中已实现村卫生站全覆盖、村民生病时到卫生院就诊率超90%、村民医保报销流程顺畅、慢性病患者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团队确立每季度定期回访机制。队员们现场协助整理了部分村民的健康档案,并就如何提高村民健康素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陈院长感慨道:“基层医疗最需要的是‘接地气’的支持,比如实用的医疗设备和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团队成员在走访过程中受益匪浅。

图6为入户调研小组采访马嘶苗族乡卫生院院长
研学茶艺冲泡 传承茶香里的古韵情
7月8日下午,参与“匠心赓红,助农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非遗调研小组成员们,有幸邀请到四级茶艺师刘亿敏,向其学习茶叶的深厚知识及冲泡技艺。刘亿敏首先向在场人员详尽介绍了茶叶的分类,特别依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将茶叶细分为四种类别。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这四种茶叶在色泽、香气及味道上的差异与特色,加深了大家对茶叶多样性的理解。
继而,刘亿敏亲自展示了泡茶的全过程,从选水、温杯、置茶、冲泡至出汤,每一个环节都执行得细致周到,充分体现了她精湛的茶艺。示范结束后,她热情地邀请小组成员依次品尝她亲手泡制的茶汤。在品尝过程中,成员们不仅领略了茶汤的清香与甘甜,更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丰富内涵。此次学习与体验,使小组成员对茶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对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忱。

图7为刘亿敏亲手示范冲泡的过程
首日实践在忙碌与充实中落下帷幕,四川农业大学 “匠心赓红,助农兴乡” 实践团已在苗乡土地上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红色探访、非遗传承、民生调研等主题深入挖掘,用青春笔触绘就苗乡发展新篇,以实际行动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旋律,更多精彩实践,正待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