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金,热浪翻涌在广袤的玉米田间。一支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年轻力量——“川启玉程·华夏粮研”调研团,怀揣科技助农的热忱,兵分数路,从蜀中沃野奔赴祖国四方,开启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玉米病虫害深度调研与科技服务之旅。他们的足迹从四川盆地延伸到海南之滨、中原沃土、东北粮仓、西南山地直至西北戈壁。在7月5日至7月15期间,短短十天内,他们深入四川资阳乐至、广安岳池、成都郫都、广元旺苍、攀枝花平地以及海南东方、河南周口、山西忻州、吉林公主岭、广西桂平、新疆124团等十多个村落和连队,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国东西南北的玉米健康“监测网”。不是在实验室里推演数据,而是在蒸腾着热气的玉米地里,为每一片染病的叶子、每一株受虫困扰的禾苗“望闻问切”,开出一剂剂因地制宜的“科技良方”。

图为调研成员正在采访村党委副书记李书明 陆玉芸供图
蜀地深耕:田间地头解难题
四川盆地,是调研团的“主战场”。岳池县石垭镇吕家桥村的玉米笼罩在潮湿闷热中,分队成员在石垭镇与王书记交流获悉,当地玉米以套种为主,机械化播种少,种植密度都凭经验确定。针对今年雨水少、干旱,村民反映苗期至拔节期甜菜夜蛾、东方黏虫多发。团队实地采集到大斑病与玉米螟样本图像数百张。成员们深入坡地,记录密度、旱情及病虫害点位,并帮助村民收摘玉米,亲身体验农事,为研究套种旱作玉米稳产方案及分生育期精准防控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图为调研成员正与石垭镇王书记沟通交流 余依晗供图
在资阳市乐至县童家镇团结村,烈日炙烤着略显干涸的玉米地。村民赵书碧提出疑惑:“有时候农药效果也不太好,可能买的不对,也可能打得时机不对,咱也不太懂这些专业的,也不知道咋办。”这朴实的疑问,直指科学用药的“痛点”——选不准、打不准、时机难抓。队员小吴想到所学的农业知识,立即接过话说:“买药认‘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证),去正规店,别信偏方。治玉米螟、黏虫,选登记玉米用的高效低毒药(如氯虫苯甲酰胺类)就对了!另外呀,看新鲜虫孔虫粪就是打药的信号啦,药水重点喷心叶和叶腋,打透才管用!”

图为调研成员正在指导用药并记录种植情况 吴林伶供图
在成都市郫都区火花村零散的玉米田边,川启玉程·华夏粮研分队青禾逐光调研队员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分队队长小林蹲下身,仔细观察着一株叶片卷曲、带着可疑褐色斑点的玉米。身旁的老农江爷爷用粗糙的手指捻开叶片,背面赫然是成群的蚜虫。“自家吃的,不敢多打药,可虫害年年有。”他无奈地摇摇头,指向远处稍大些的田块,“看人家大户,选好品种,虫少些,补贴也拿得多。” 队员小秦迅速记录下病虫害细节和江爷爷关于小户补贴感知弱、更依赖农家肥的叹息。热风吹过,小片田里的玉米秆显得格外单薄。

图为队员正与江爷爷进行交流 游雨沛供图
唐昌镇火花村桃溪里社区教室里,科普课堂正热闹开展。队员们用图文PPT为孩子们讲玉米知识,屏幕上玉米螟幼虫等图片清晰可见。台下孩子们坐得笔直,听得专注。队员小林讲病害时,指着叶片病斑问形状。孩子们观察后抢答:“长条形!”“像小船!”小林笑着肯定。课堂在专注聆听与积极问答中推进,孩子们眼中闪烁求知光,这堂生动的病虫害科普课,悄然播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给小朋友科普病虫害知识 游雨沛供图
同时,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的访谈中,村民表示当地种植面临干旱、灌溉设施不足等问题,玉米利润低,经济作物是主要收入来源,队员小沈从对话中了解到当地多关注种子抗虫高产性,病虫害以钻心虫和穗腐病为主,依赖农药,且农药化肥成本高。除水稻外其他作物无补贴,市农林所会提供技术指导,村民希望有更多支持及群防群治。团队成员小沈最后向村民提出建议用芒果枝丫制作有机肥降成本。
广元调查也指出了防治中的难点:87% 农户无法区分大斑病与小斑病,识别困难;每亩年均农药投入约 180 元,占种植成本 23%,成本压力大910。同时,存在防治方法单一、生物防治推广难、农户监测意识薄弱等问题。对此,团队成员小余对村支书建议建立村级病虫害监测点、推广集成防治技术、争取政策支持等,以提升防治水平,减少产量损失,推动当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视野:万里征途察异同
调研团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四川。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玉米面临的挑战因地而异,对策也需“量身定制”。
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上,万亩青纱帐连绵起伏,规模种植的优势令人震撼。然而,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张店乡对赵庄村农民提到:“比较常见的是钻心虫,棉铃虫还有锈病和褐斑病。那虫子咬玉米秆,被咬了玉米就长不好了。”队员小赵也敏锐地发现,大规模连作带来的潜在风险——部分区域土传病害压力显现,发病率呈现小范围聚集性特点。“规模大,一旦发病,传播也快。”队员们在采集样本的同时,重点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推广了轮作倒茬的建议和抗病品种信息,为“中原粮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预防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给村民提供建议和病害品种信息 赵富康供图
队员小王在新疆兵团124团十连调研中发现,高度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画卷在这里展开。病虫害管理的整体规范性较高,大田整体发病率控制良好。但队员们也提醒,在广袤条田的边缘或与荒地接壤处,仍需警惕迁飞性害虫或周边杂草病虫源的侵入。团队与农场技术人员交流了加强边界监测和统防统治的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指导村民种植密度 王亚芸供图
吉林长春公主岭市的黑土地孕育着壮硕的玉米,展现着“黄金玉米带”的雄厚潜力。在队员实地观察下,发现了这边玉米田整体长势不错,病虫害算不上突出,偶尔能见到玉米螟留下的蛀痕,局部地块有少量大斑病叶片,双斑萤叶甲的踪迹也只是零星出现,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同时对于这些少量的病害,队员们利用携带高清手机设备,系统性地拍摄记录了不同生育期玉米的健康与发病叶片、茎秆及果穗的高清图像,这些珍贵数据将为后续构建病虫害智能识别模型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集病虫害图像 孙倩供图
在海南东方市八所镇,热浪与海风交织,独特的“反季节”种植模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生长周期短,虫子繁殖太快了!”队员抹去额头的汗水,语气中带着一丝紧迫。调研证实,热带气候下部分害虫世代更迭极快,部分田块虫情活跃度远高于内陆同期,虫害成为稳产的最大威胁。转战山西忻州忻府区的黄土丘陵旱塬,景象截然不同。队员们爬坡上坎,仔细记录着墒情与病虫害的关联。这里整体发病率尚可,但在一些保水能力差的贫瘠坡地,缺水的环境胁迫导致玉米抗性下降的问题开始显现。团队对症下药,重点推广结合滴灌等节水技术补充关键水以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的综合管理措施,力求在旱塬上稳住产量。而在广西桂平寻旺乡的喀斯特地貌区,队员们骑着摩托穿梭于星罗棋布的小块田地之间,“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效应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病虫害发生呈现出极其明显的“碎片化”分布,相邻地块的发病率可能天差地别。这要求防控必须像绣花一样精细。团队随即强化了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手把手帮助农户根据自家地块的微环境特点,量身定制管理方案。三个迥异的战场,三套精准的“药方”,正是团队“一地一策”科学防控理念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所采集的部分玉米图像 孔俊斌 余依晗 龙海林 朱威柔 沈彦含 余莉轩供图
十省区对比:病虫为害显差异,科技应对有良方
跨越十省区的深入调研,清晰勾勒出中国玉米病虫害的“地域图谱”:在四川多地(如乐至、岳池),今夏特殊的气候波动——阶段性高温干旱与局部高湿——直接推高了虫害发生压力,并在潮湿区域诱发了叶部病害的显著上升。以河南周口、山西忻州为代表的传统主产区,则显现出土传病害和部分叶斑病的区域性累积特点,其发生与长期连作及土壤微生态健康息息相关;而在吉林公主岭、新疆兵团等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区,整体病情虫情相对稳定,但虫口密度(尤其迁飞性害虫)在监测薄弱田块易形成局部“热点”,凸显大面积精准防控的必要性。海南东方作为热带“反季节”基地,虫害以其世代更迭快、小型害虫活跃度高为突出特征;广西桂平的喀斯特地貌则造就了病虫害“碎片化”分布的独特格局,相邻地块差异显著。
这幅生动的“中国地图”深刻揭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类型与严重程度,绝非偶然,其核心受制于三大关键要素——地域气候(温湿度、降雨模式)、耕作制度(连作年限与轮作情况)以及田间管理精细度(含规模种植模式)。这充分证明,面对复杂多样的农业生态,期待“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一地一策”甚至“一田一策”的精准防控,才是未来守护玉米丰产的关键所在。
科技赋能粮仓,步履永不停歇
带着万余张珍贵的田间病虫害图像、数十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和村民们沉甸甸的信任,“川启玉程·华夏粮研”团队的暑期征程暂告段落。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第一手资料,正迅速汇入团队构建的病虫害图像数据库,为后续基于YOLOv8模型的智能识别系统提供坚实“粮草”。
从四川丘陵到东北平原,从热带海岛到西北绿洲,川农学子的足迹丈量着中国玉米产业的多样与韧性。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即时的解决方案,更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每一次对发病叶片的凝视,每一次与农户的恳谈,都在为“虫口夺粮”、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贡献着青春智慧。当科技的光芒照亮广袤田野,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终将汇聚成“天府粮仓”乃至“大国粮仓”最坚实的基石。他们的探索,远未结束;科技助农的故事,正在每一片充满希望的玉米地上续写新篇。(通讯员 余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