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川农学子深入产区开展玉米专项实践调研
作者:蒲昱杭 审:黄锎靓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量:

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深度学习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2025年7月8日至18日,四川农业大学“川起玉程,华粮调研”的几个实践小组分别前往新疆、海南、四川三地开展玉米病虫害调研工作。

汗水撒在玉米地,数据源于真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川农的学子从五湖四海来,又回到五湖四海去调研。准噶尔盆地环抱于三山之间,其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种植出的玉米淀粉含量丰富,冰川融下的雪水构成玉米的生命线,干旱少雨的气候带给玉米生存的挑战,构成虫害滋生的温床。在这里,新疆调研小组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就病虫害识别与判断、种植模式与农药实际应用的问题对当地农户展开为期三天的访

168991


图为调研团队采访书记

岷江与沱江冲刷出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温和多雨的气候让一笠笠草帽在这里孕育出超千吨的玉米产量的同时,面临着多种病害的干扰,四川调研小组通过问卷形式就病虫害识别与种植相关问题做了数据统计,阴雨与高温合奏出青年的毅力,汗水构建起他们真实的数据。

222CDB


图为调研团队采访村民

热带季风、雨热同期,构建出海南糖度高的甜糯玉米,海南调研小组通过问卷加走访的形式,探寻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下的玉米种植情况,北纬十九度的人民在烈日下书写劳动人民的勤劳。数百张照片下记录的,是村民的质朴、是病虫害的困扰、是实践小组的心血,一份份问卷、一份份数据彰显着川农学子追求真理的品质。

科技赋能显成效,痛点堵点亦待解决

现代化的灌溉与种植模式增加了玉米产量与村民收入,但同时还有问题亟待解决。就农民对病虫害和农药的认识方面而言,如新疆一位村民说道:“农药都是镇上农资店买的,店员推荐啥就买啥,有时候买错了,药不对症,钱花了还没效果。”大多数农民购买农药依赖于销售店推荐,易遇上“货不对板”的情况,因此需要村委会聚焦农民识别农药问题,坚持把农药科普工作做好,让农民懂农药,合理运用农药。

 

164DC4


图为调研团队询问病虫害情况

在调研时各调研小组还发现,农民识别病虫害时几乎全部依靠于祖辈传授的经验,如一位农户提到,“叶子上有黄疤、窟窿,玉米棒上有虫眼、黑粉,就是有毛病了。像往年夏天,叶子上起大斑,就知道是锈病,老法子就是喷药,可有时候喷了也不管用”,对于新出现的相关病虫害缺乏认识,对发生过的病虫害缺乏系统认知,四川调研小组的问卷数据中显示,仅有6.7%的农户能完全识别病虫害,66%的农户能凭经验识别部分在调研中他们还发现,由于大部分农户的种植模式为散户种植,缺乏规模化管理,因此在病虫害防治、灌溉方面效率较低,以四川为例,由于环境因素加之村民的土地管理模式,集中化种植管理较难实现。在小组的调研报告中显示,80%的农户认为病状难以区分,40%的农户缺乏相应的工具进行防治,53.3%的农户在发现病虫害时已处于爆发阶段,对于学习防治病虫害村民们均表现出强烈的意愿,73.3%的农户希望学习针对不同病虫害推荐使用的农药,80%的农户希望专家能进行实地指导,86.7%的农户希望能学习如何认清病虫害。我们认为,农户们缺乏对病虫害的系统性认知,对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了解较少,但村民们有意愿学习相关知识,建议村委会联系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系统化培训。


1B73BC

 

图为新疆某地病虫害情况

就新疆、四川、海南三地的病虫害情况而言,调研小组的报告中显示,93.3%的村民认为种植玉米的最大挑战为病虫害问题。报告中指出,新疆主要遭受着棉铃虫、玉米螟的虫害与玉米大斑病、顶腐病的病害;四川主要遭受着玉米螟、粘虫的虫害和纹枯病、大小斑病的病害;海南主要遭受着玉米螟、蚜虫的虫害与南方锈病、大斑病的病害80%的农民认为症状相似难区分是识别病虫害的最大阻碍,6.7%的农户完全具备病虫害识别能力,60%的农户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33.3%的农户基本不具备识别病虫害的能力。调研小组的报告中指出,玉米遭受的虫害病害情况与产区的气候温度相关,新疆高温干燥的气候使得虫害危害程度大于病害,而在多雨湿润的四川则呈现出病害高于虫害的情况,处于热带的海南则同时具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海南的病、虫害情况相当。我们认为,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情况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川资阳乐至县地区普通玉米种植占比高达86.7%,鲜食玉米和其他品种种植占比均只有6.7%左右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有限,普通玉米易种植、好销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玉米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限制了农民增收渠道受访者均采用单作模式,无其他种植模式。单作模式操作简便,农民熟悉,但长期单作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滋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反映出当地农民对新型种植模式了解甚少,缺乏创新种植理念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地农户既缺乏专业知识普及,建议通过提供专业工具、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资料等方式让农户们认识新型品种与种植模式守护万亩粮仓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农业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农业立心,为生民立命。

CF76F

 

图为四川某地病虫害情况

调研落幕,服务三农的征程永不止步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千万份热铸就千万份光,调研结束后各调研小组都写出自己的心得,“每片病叶背后,都是农户的生计;每次成功识别病虫害、给出方案,都能让他们眼睛亮起来。这让我懂得,农业实践不只是完成调研任务,更是在传递希望:把知识种进土地,收成会更饱满;把真心交给农民,乡村振兴的种子会发更大的芽。”准噶尔盆地的昼夜温差,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海南岛的热带气候,与其它地区一同铸就了中国的玉米粮仓,玉米来源于不同的地方,但终点是一样的,川农学子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服务于农业的心是一样的,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经过此次调研,学子们会更加刻苦地学习理论,最终将论文写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