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少年儿童视野,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7月21日至25日,“机”扬红韵实践团童程启智华兴街社区分队走进雅安市雨城区华兴街社区,接连开展“童程启智,筑梦童年”系列活动。实践团以“趣味教学”为核心,通过“多媒体讲解+动手体验”“现场展示+实践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带领社区儿童领略山河之美、传统之韵,探索编程之妙、科技之趣。
观山河壮阔,植红色情怀
“不赏山川,不知中国之大之美。”7月21日,实践队员以“祖国山河”为主题,开启红色文化启蒙课堂。通过绚丽的摄影照片与生动的视频,队员们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万里长城的雄伟、黄山云海的奇幻。其中,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广袤大地,连接大兴安岭、燕山等山脉,历经春秋战国、秦、汉、明等多个朝代修筑,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队员们详细讲解了长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义,尤其介绍了八达岭长城作为明长城缩影的壮观景象,让孩子们在“看得见的历史”中感受祖国的辽阔与厚重,埋下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种子。

图1 实践队员讲解长城历史与文化 摄/苟体淞
玩指尖艺术,悟协作之乐
紧随山河之美的熏陶,7月22日至23日,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走进“指尖艺术”世界,体验传统折纸的魅力。“不做折纸,不知手工之巧之美。”队员们先演示了蝴蝶结、小鸟等的制作过程,边折边讲解技巧,与孩子们实时互动:“大家看,这里折出的尖角像不像小鸟的嘴巴?”小朋友们被精致的折纸吸引,专注模仿,主动提问“老师,这个翅膀怎么对称呀?”。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掌握了折纸要领,更在相互协作中交流技巧——“你帮我扶着这边,我来压平折痕”,欢笑声与折纸声交织成温馨的乐章。最终,每个孩子都捧着自己的作品,在成就感中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灵动。

图2 实践队员演示折纸制作 摄/王新昱

图3 小朋友们展示折纸作品 摄/王新昱
学编程逻辑,启科技之门
7月24日,科技启蒙课堂拉开序幕,实践队员以Scratch编程为起点,带领孩子们迈入数字世界。“大家看,把这个‘移动10步’的模块拖到脚本区,小猫就会动啦!”队员们用可视化编程工具,通过趣味动画案例讲解基础编程逻辑:“如果想让小猫转圈,该用哪个模块呢?”孩子们踊跃尝试,在拖拽模块、调试参数的过程中,理解“指令”“循环”的意义。有小朋友兴奋地说:“我会让小猫做踢足球的动作啦!”编程学习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实现独立思考和共同合作的巧妙联动。

图4 小朋友们动手操作scratch软件 摄/王新昱
搭编程小车,践创新之思
编程学习之后,实践队员引入智能小车制作,让孩子们将数字逻辑转化为实体成果。“小车能前进、转弯,靠的是电机和编程指令的配合哦!”队员们边展示智能小车的基本结构,边讲解电机原理与编程控制的关联——“就像刚才Scratch里的指令,小车的‘大脑’也需要我们写‘命令’。”

图4 实践队员讲解智能小车与编程原理 摄/赵攀
随后,孩子们分组领取材料,在队员指导下搭建车架、连接电路、调试程序。“我的车总往左边偏,是不是编程里的转弯参数错了?”“我们可以一起改改试试!”孩子们将编程知识融入实践,在一次次调整中解决问题,最终让自己的小车灵活移动。当看到亲手制作的小车完成“前进—转弯—后退”整套动作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课堂。

图5 实践队员指导小车搭建 摄/王新昱

图6 小朋友们合作调试编程小车 摄/王新昱
本次系列活动通过“观山河—做手工—学编程—搭小车”的连贯体验,让孩子们在红色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手工创作中锻炼协作能力,在编程与科技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接下来,“机”扬红韵实践团童程启智华兴街社区分队将继续以“趣味教学”为基础,推出更多融合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课程,陪伴孩子们在“听、看、做、学”中全面成长,追寻梦想。